内容分类
相关链接 
背景:
党建思政

【学党史,正青春】——数学科学学院领学党史讲读活动(第十四期)


[日期:2021-05-25]

图书封面:

读者介绍:

张语桐,汉族,2001年8月生,曾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自治区一等奖,数维杯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建模竞赛三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三届“直通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百佳志愿者",校级优秀志愿者。

讲读内容:

《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

   提起共青团组织,现在的人们很熟悉,作为其前身之一的“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则似乎是很久远的历史。这个革命青年组织的创始者之一赵世炎牺牲时只有26岁,但他绚丽的青春却始终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赵世炎,号国富,1901年生于四川酉阳(今属重庆)一个有较多田产的工商业主家庭。少时因父亲不惜重金为儿女聘请名师,在家读书。他的二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给少年赵世炎以很大影响。1912年他入高级小学,1914年随二哥到北京,考入高等师范附中,学业优秀,英语尤其突出。他在校内结识了李大钊,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

1919年,他由李大钊等介绍加入提倡新思想的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并在法文专修馆学习法语。1920年春,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曾组织华工斗争并参加学生运动。他被旧中国驻法使馆勾结法国警察抓捕,但在遣送回国前机智地逃脱。因护照已被没收,他来到原为战地的法国北方,住到华工们中间。此间,他选择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主持召开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当选为书记。这一组织的成员,回国后大都转为中共党员。

1923年,赵世炎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翌年回国,应李大钊的要求担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并主办北方区委的《政治生活》周刊。他在北京、天津和张家口等地十分活跃,除在知识分子中活动,还大力做工人和蒙古族的工作。李大钊称赞身边这位主要助手说:“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1926年春,奉系军阀控制了京津一带。赵世炎因长期出头露面难以立足,被调任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长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此后,他组织过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在1927年春的中共“五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同年7月,赵世炎被捕牺牲。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曾形容赵世炎的性格像一团火,总在燃烧并照耀着他人。

   在以革命与战争为主旋律的20世纪上半叶,残酷无情的环境使那些有良知和正义感的青年选择了到外国寻求真理,奋起与国际垄断资本抗争,再回过头来挽救中国的道路。赵世炎求学之际,正是国际垄断资本残酷剥削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同时为争夺殖民地相互进行大战的时代。资本主义虽然是比封建制度先进的社会形态,但是它的自身矛盾和造就的社会弊病也在当时暴露无遗。赵世炎过去身处封建长夜难明的赤县,憧憬资本主义的法国,并想到那里寻求真理以改造中国,无疑是进步的要求。待到他身处于西方社会之中,一面看到大学们灯红酒绿的奢靡享受,一面目睹穷苦工人特别是外来劳工的非人待遇,自然从心底唤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的吼声。在国内,这些青年爱唱《马赛曲》,向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故乡。到了那里,他们却转而高唱《国际歌》,由仰慕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变为向往十月革命的红旗。

作为一个富家子弟出身的知识分子,赵世炎献身于工人解放和青年进步的事业,显得更为可贵。他从小钦佩中国古代志士“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青年时又以少年中国学会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自勉。为这一理想,他献出了全部青春和热血。

   去法国之前,赵世炎曾认为那里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发祥地。赴法后,他到铁工厂打工并参加清扫战场,发现了许多中国劳工——据了解其在法总数竟有20万人。这些人衣衫褴褛,干最累最危险的活,更可悲的是人身还要受军方和资本家支配,等同于奴隶。原来,法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缺乏人力,只用很少的钱就通过北洋军阀政府征募到大量中国劳工。按合同这些人终身要受法国陆军支配,伤病死亡均不管,日后只有再缴纳600法郎并找5个保人,才能恢复人身自由。当时华工们年积蓄不过几十法郎,根本付不起“赎身费”。看到如此蛮横的条件和无耻的剥削,赵世炎和李立三等约定,首先要争取华工的人身自由。

在国内,赵世炎原是出身富家的“少爷”,此时却和工人吃住在一起。战后法国物质条件很差,华工们往往要住破房和帐篷,吃黑面包,在原战地干活还有踩上残存地雷的危险。赵世炎却不顾这些,同华工们一起工作,并启发这些没有文化的同胞认识自己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他还组织同学深入到法国各地的华工中,召开大会,建立组织并发行《华工周报》,终于掀起了一股要求解除原有合同、争取人身自由的浪潮,并得到了法国进步舆论的同情。

   经过斗争,这些吃尽苦头的华工最后基本得到自由,随后差不多都回到了虽然苦难却毕竟有亲人的相国。因他们多来自华北,日后赵世炎长期在北方工作时,有的人遇到他便如同见到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