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背景:
学生活动

《新生感悟(二)丨 初入师范门—— 一封写给青春与未来的情书》


[日期:2025-10-10]

以初心承师道,以笃行传薪火

202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四班 孙语扩


当帆布鞋第一次叩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土地,庄严肃穆的石山,师盛湖笔画的苍劲有力,让我忽地明白,这方校园的静谧里,藏着比喧嚣更厚重的使命。



初涉师范课堂的日子,像在打开一本立体的“教育之书”。从前作为学生仰望讲台时,只看见老师从容讲授的身影;如今坐在师范生的位置上,才读懂一节好课背后,是知识点的精心排布,是对学生眼神的敏锐捕捉,是用幽默化解紧张、用鼓励点燃自信的教育智慧。图书馆里,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扉页上,前辈师范生留下的批注仍带着温度;实训教室里,第一次拿起粉笔模拟授课时,掌心的汗与台下同学的掌声,让我真切触摸到“教育”二字的重量——它从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以心换心、以生命唤醒生命的慢过程。



这份“慢”,恰是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注脚。我们总以为“教育家”是遥远的丰碑,直到在《于漪语文教育论集》里读到她“把心交给学生”的箴言,在校史展中看见老教授用三十年时间编写乡土教材的手稿,才恍然明白:教育家精神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融在每一个教育瞬间的坚守——是批改作业时,为学生一句精彩的比喻画下的波浪线;是课后谈心时,蹲下身与孩子平视的耐心;是面对“学困生”时,坚信“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花期”的执着。




站在师范生涯的起点,我愈发清晰:传承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复刻过往,而是以今日之我,续写教育的篇章。既要在《教育学》《心理学》的课堂上筑牢根基,让自己拥有“给学生一杯水,先有一桶活泉”的底气;也要在支教实践中学会倾听,在与孩子的相处里懂得,教育的真谛不是“教会”,而是“看见”。未来走上讲台,我或许成不了载入史册的教育家,但我想做一束“微火”——不必耀眼,却能照亮学生迷茫时的脚步;不必炽热,却能温暖他们成长中的褶皱。而当这束微火在学生心中点燃新的光亮,便是教育家精神最鲜活的传承。

我愿以初心为锚,不慌不忙地积累;以笃行为帆,一步一步地践行。在未来的岁月里,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写进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每一个与学生相伴的日子里,让教育家精神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案。